办学特色

2019年1月21日   点击人次: 3303   

1933年,时值国家政局动荡、内忧外患、落后贫穷之际,方文龙、赵同功等有识之士秉承“教育救国”、“产业救国”的理想,从“开发民智”、“改革旧式教育”的观念出发,艰苦创业,在郑县(今郑州)以塔湾城隍庙为依托,创办建立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当时河南省唯一以现代工业学科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是解放前郑州市区唯一规模完整的省立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危难动荡之时,学校师生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培养了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电力建设人才匮乏。1951年初,学校顺应国家发展需要,举办了学制一年的电机专修班,19527月成立电机科,电机科的建立为后来学校电力类专业的设置打下基础,也是中南五省六所高级工业学校在郑州成立中南电气工业学校的主要依据之一。

195339日,“以郑州高工为基础,扩大成立中南电气工业学校。”将中南五省六所工业学校电机科在郑州工业学校校址建校。学校从此和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郑州工业学校也由一所多科性工业学校变成以发电为主的单科性工业学校,学校担负起服务于国家的电力工业生产与建设的重大使命。

1956年,学校发展进入建国后的“黄金时期”,学校已送出六届普通中技毕业生,奔赴中南、华北、东北、西南等广大地区的各电力生产单位,为中南地区的电力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9589月,郑州电力学校由水利电力部管理改归河南省管理,郑州电力学校正式升格为河南电力学院,是河南省第一批由中专升办大学的3所本科专业校院,也是当时河南省新成立的仅有的3所理工科本科院校。

19622月,因经济困难,学校又恢复为郑州电力学校,归口水利电力部中原电管局领导,同年816日,学校由中原电管局归口领导改为水利电力部直接领导,学校由河南省属高等学校变回为部属中等专业学校。

本科阶段和中专恢复这一时期培养的本科、专科和中技层次学生,学生素质高,思想过硬,吃苦耐劳,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当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批学生年富力强,是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电力生产建设领域的核心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学校被强行撤销,学校遭受创建后的最大浩劫。

197898日,正式批准恢复郑州电力学校等十所中等专业学校,恢复后的郑州电力学校为电力工业部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直接管理。

1983年至1993年,办学平稳发展的十年,为国家电力生产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河南省中等专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19931019日,国家教委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正式投票通过以郑州电力学校为基础建立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学校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由中等教育再次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这标志着华中地区尤其是河南电力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创建于三十年代历经波折的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专科成立以后,根据建设普通专科学校的要求,学校先后制定校园占地面积、校园建设、人员编制、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等总体规划,确立“一年转轨,搞好调整,两年打基础,建立规范,五年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力争21世纪初建成示范性普通专科学校,进入2330院校教育工程”的初步设想。

200310月,在普通专科学校学生数量达到创纪录的3168人。学校专业数和在校学生数量均翻了一番多,实现了招生专业和招生数量的历史新高。

但是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由于管理体制等外部原因,学校在招生数量、发展规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等各项办学指标方面受到制约,学校的发展落后于兄弟院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学校办学规模和在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的比重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极不相称,各项基本办学条件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要求也拉开了差距。

2004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电力公司确定学校“整体搬迁、异地安置”指导性意见。

2009112日,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012329日上午,学校新区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2013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郑东新区白沙职教园区。

入驻新校区五年来,学校办学资源迅速扩张,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为学校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学校校园环境日益完善,学校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展现了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

学校85年的办学历史,几经坎坷,几度沉浮,历尽磨难,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与时代同进步,始终坚持“培育良才、教育报国”的初心,这是我们的庄严使命和共同追求。